新闻中心

2023-07-31

离开广东,陶瓷厂就做不出好瓷砖?这是悖论……

不知从何时起,陶瓷行业开始唯“产地论”,近两年这种“产地论”更加甚嚣尘上,在各大网络平台,以“产地论品质”的帖子、论调层出不穷,不绝于耳——在一些利益倾向明显的博主的引导下,不论品牌、品质,只要是“广东生产的瓷砖”,哪怕品质较差,也会被疯狂追捧;而其他产地的瓷砖,哪怕品质再好,也会被“喷”。

最近几年,陶瓷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,头部陶企的扩张步伐进一步加快,广东稍有知名度的大型企业集团,几乎都有在广东以外的省份布局生产基地,甚至有的品牌,绝大部分产品都是广东以外的基地生产,但这并不能否认其领先同行的产品质量。

而在一些网络平台上,一种普遍的声音是:“广东之外的产区,因为原料和土质,生产不出好瓷砖”、“不是广东砖,就不要谈品质,更不能卖高价”……

离开了广东,陶瓷厂就生产不出优质的瓷砖了吗?答案100%是否定的。

以华东产区——江浙沪为例,生产的瓷砖和广东没有任何关系,但却是国内较早的高端陶瓷品牌产区,在上世纪90年代及20世纪初,当时的华东陶瓷就是高端和高品质的代名词,一度是国内企业学习和效仿的对象。

国内瓷砖生产现代化技术、抛光砖和瓷质砖技术、瓷片一次烧技术……甚至相关国家标准制定等等,都离不开华东陶瓷企业的参与和贡献。论综合产品力、品牌力、配套力、资源集中力、消费能力和市场价值,当时的华东产区和华东陶瓷的地位一点也不啻于今日广东和佛山。

华东陶瓷及品牌之所以拥有高端的品牌调性及卓越的品质,是因为当时在生产、营销以及产业链配套等各个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。


首先,在厂区规划和厂房建设上,参照的是欧洲标准,给人以科学、整洁、绿色的印象。其次,在粉车、压机、台车、窑炉、釉线等主要设备上以进口为主,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较高。再次,对研发和产品非常重视,设有独立于销售、生产体系之外的研发、品保部门,并有独立的实验室、实验设备和实验经费。

在产业链配套方面,早些年陶丽西、西斯特姆、卡罗比亚、福禄、大鸿制釉、意达加、星谊等境外陶瓷上下游配套企业,纷纷将中国总部或工厂设立在了华东地区……生产能力、技术能力、创新能力、经营理念等各方面软实力的全面领先,才成就了当时一路高歌、叱咤风云的华东产区及华东陶瓷。


再以意大利、西班牙陶瓷为例,生产的也不是“广东砖”,但无论是产品档次、附加值,品牌知名度、影响力及认可度,均代表着国际顶尖水平。

而我们引以为傲的“广东砖”,到了国际市场,大部分却只能是认可度不高的中低端产品。其中的差别,难道是意大利、西班牙的水土、气候比广东更适合生产瓷砖?

要是按照网络上的瓷砖购买攻略,那些在国际市场卖几百上千元一片的意大利、西班牙瓷砖,到了中国市场恐怕也只能是“低档货”了,因为它们的工厂不在广东,不是“广东砖”。

再比如,与瓷砖同属建筑陶瓷的屋面瓦,在生产的全过程与瓷砖大同小异,瓦线经过简单的技改后就可以生产瓷砖,但在陶瓷屋面瓦领域,认可度高的却是“景德镇瓦”“景德镇工艺”。

许多省份陶瓷厂家的屋面瓦都会“傍景德镇”,广东由于瓦企、瓦线并不多,知名度反而不如景德镇——同为建筑陶瓷,难道广东的“水土”只适合做砖,不太适合做瓦?景德镇的“水土”只适合做日用瓷和瓦,不适合做瓷砖?

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西瓦品类,福建的地铺石、山东的瓷片也同样并不比广东差。山东是全球较大的陶瓷釉料生产基地,得益于上游配套产业的高度发达,淄博瓷片曾独树一帜,不少业内人士甚至一度发出“广东瓷片不如淄博”的感慨。

上述种种事实证明,瓷砖品质并不由产地决定,而是依赖于产地背后完整、先进、发达的产业链配套体系。曾经的华东产区如此,曾经的淄博瓷片亦如此;现在的意大利、西班牙陶瓷如此,现在的广东陶瓷亦如此。

其它产区不是无法生产高品质瓷砖,而是企业的定位、品牌的定位及销售渠道,决定了大部分企业只能局限于批发模式和生产中低档瓷砖。没有品牌和渠道的加持,外围产区绝大部分陶企哪怕生产高品质瓷砖,也会面临“卖不动”和“卖不起价”的尴尬。

此外,在江浙沪、河南、天津等地,也存在一批以出口为主要市场的陶瓷厂家,他们的市场定位及单位产值均较高,其生产设备、环保水平、管理理念、产品附加值哪怕放眼国内,亦处于顶尖水平。如贝利泰陶瓷,工厂位于河南、天津,产品以出口欧美日等地为主,售价每平方高达大几百上千元,产品品质及产品附加值均极高。